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鲁迅《风筝》教学课件

2025-07-24 00:07:12

问题描述:

鲁迅《风筝》教学课件,求解答求解答,重要的事说两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4 00:07:12

鲁迅《风筝》教学课件】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掌握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

-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及情感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

-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归纳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对童年、亲情、教育观念的反思,引发学生对成长与家庭关系的思考。

-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理解“风筝”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 分析作者对弟弟的愧疚与自责之情。

- 难点:

- 领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对封建教育方式的批判与对人性关怀的呼唤。

- 理解鲁迅语言的含蓄与深沉。

三、课文背景介绍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犀利的笔锋揭露社会黑暗,关注底层人民命运,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创作背景

《风筝》写于1925年,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文章通过回忆童年时与弟弟之间的故事,表达了对过去行为的反省与悔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封建家长制教育方式。

四、课文内容梳理

1. 故事梗概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我”小时候因不喜欢弟弟放风筝而毁掉他的风筝,后来在多年后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感到深深的内疚。最终,在弟弟已经不再在意的情况下,“我”试图弥补,却未能得到回应,留下遗憾。

2. 主要人物分析

- “我”:一个曾经严厉、固执的哥哥,后来成为反思者。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与悔恨,体现了人性中善与恶的交织。

- 弟弟:天真、善良、热爱自由的孩子,象征着纯真与被压抑的天性。

3. 关键语句分析

-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

—— 表现出“我”对弟弟爱好的否定与压制,反映出当时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专制与冷漠。

- “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 这句话运用了象征手法,暗示“我”的内心孤独与痛苦,也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压抑。

五、主题思想

《风筝》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生活片段,揭示了以下几个核心主题:

1. 对儿童天性的压抑与反思

文章批判了封建教育中对儿童个性的忽视与压制,呼吁尊重孩子的兴趣与选择。

2. 亲情与悔悟

作者通过对过去的回顾,表现出对亲人深深的歉意与思念,体现出人性中温暖的一面。

3. 自我觉醒与成长

在经历内心的挣扎之后,“我”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完成了从冷漠到理解的转变,展现了个人的成长与成熟。

六、教学活动设计

1. 阅读与感悟

- 分组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节奏与情感。

- 讨论:“你认为‘我’为什么一开始要毁掉弟弟的风筝?”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我们是否也曾伤害过别人?”

2. 写作练习

- 以“如果我是弟弟”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哥哥行为的理解或感受。

- 或者以“风筝”为象征物,写一篇象征意味的作文。

3. 拓展延伸

- 推荐阅读鲁迅其他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了解其写作风格与思想脉络。

-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或纪录片,增强对时代背景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

---------------------

|主题:亲情、成长、反思 |

|象征:风筝——自由、童心 |

|人物:我(悔悟)、弟弟(纯真)|

|手法:对比、象征、心理描写 |

|思想:反对专制,尊重个性 |

---------------------

```

八、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与思考,帮助他们理解鲁迅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与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共鸣,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培养独立思考与表达能力。

结语

《风筝》不仅是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散文,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提醒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不要忘记那些曾被我们忽视的温柔与善意。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