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老子所著。第三十八章在整部《道德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探讨了“道”与“德”的关系,以及社会行为的本源与本质。
一、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二、译文
真正具备“上德”的人,并不刻意表现自己的德行,因此才真正拥有德;
而那些执着于“德”的人,反而失去了真正的德。
“上德”之人顺应自然,不以追求为目的;
“下德”之人虽然也努力行善,但其目的明确,有所图谋。
“上仁”之人虽有仁爱之心,但并不以此为行事的目的;
“上义”之人则出于义理,却带着明确的动机。
“上礼”之人推行礼仪,但若无人回应,就会愤怒地强加于人。
因此,失去“道”之后,才会讲求“德”;
失去“德”之后,才会讲求“仁”;
失去“仁”之后,才会讲求“义”;
失去“义”之后,才会讲求“礼”。
“礼”是忠信衰落的表现,也是混乱的开端。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表面现象,是愚昧的开始。
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选择厚实的一面,而不选择浅薄的;
选择实在的内容,而不追求虚华的形式。
因此,要舍弃那些外在的、浮夸的东西,而选择内在的、真实的。
三、简要解析
第三十八章的核心在于区分“上德”与“下德”,并指出“礼”是社会秩序逐渐退化的产物。老子认为,真正的德是自然流露的,而非刻意追求的结果。当人们不再遵循“道”,便会依赖“德”;再不行,便依靠“仁”、“义”、“礼”,而这些都只是“道”的残余。
这一章也反映了老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他主张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强调内在的修养胜过外在的形式。这种思想对后世儒家、道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结语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不仅揭示了“道”与“德”的关系,还提醒我们:真正的美德不应被形式所束缚,真正的智慧也不应停留在表面。只有回归本心、顺应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