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案例(小学语文课堂实录)】一、教学背景
《我是什么》是小学语文课程中一篇富有想象力和启发性的课文,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水”的不同形态与生活中的现象巧妙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本课教学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语言表达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形式,体会拟人化写作的特点。
- 难点: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冰块、热水)、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思考“你认为自己是什么”,并尝试用一句话描述。
五、教学过程实录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水的视频,展示水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形态:雨、雪、云、雾等。视频结束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景象是由什么形成的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是水”,有的说“是天气变化”。教师顺势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是什么》,就是讲述水的变化过程。”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发音准确、节奏清晰。随后,学生自由朗读,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适时讲解“汽、滴、降”等关键词,并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猜测其含义。
3. 精读探究(15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我’是谁?‘我’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内容。例如:
- “我是一片树叶,飘呀飘,飘到小溪里。”——这是“水”的一种形态,表现了水的流动。
- “我变成小雪花,飘呀飘,飘到大地上。”——说明水在低温下会结成冰或雪。
- “我变成小水珠,从天空中落下。”——体现了水的循环过程。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 实验活动(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实验:将冰块放入烧杯中,加入热水,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再将水倒入玻璃杯中,放在阳光下,观察水蒸气的形成。通过实验,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状态变化,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一滴水,你会去哪些地方旅行?你会遇到哪些朋友?”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我会变成雨,滋润大地”,有的说“我会变成云,飘向远方”。
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我是一滴水》,描述自己的旅程和感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同时,实验环节的设计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有助于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经验。今后在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跨学科整合,如结合科学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七、结语
《我是什么》不仅是一篇优美的课文,更是一扇通向自然奥秘的窗户。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水的形态变化,更学会了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用科学的态度探索未知。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让知识与情感同行,让语言与智慧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