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鹤楼(王之涣及古诗)】《登黄鹤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虽然这首诗在历史上曾被误认为是崔颢所作,但后来经过考证,确认其作者应为王之涣。这首诗以简洁而深远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望远时的壮阔景象,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人生、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
全诗如下:
>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 黄鹤一去不复返,
> 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首诗通过“黄鹤”这一意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飘渺无定的意境。首句“昔人已乘黄鹤去”,点明了一个传说中的故事——古代仙人乘黄鹤飞升,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空寂与孤独感。
后两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则将时间拉长,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对永恒的思考。黄鹤不再归来,白云依旧飘荡,仿佛一切都在时间中消逝,唯有自然的恒久不变令人感叹。
这首诗不仅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而且情感真挚,富有哲理。它不仅仅是一首写景诗,更是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永恒的敬畏之情。
尽管《登黄鹤楼》常被误传为崔颢之作,但无论作者是谁,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文学魅力都是不可否认的。它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成为人们吟咏古风、寄托情怀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