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使学生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够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规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即“一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 难点:理解为什么“各位数字之和”能判断一个数是否为3的倍数,以及如何将这一规律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件、数字卡片、练习题、小黑板等。
-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直尺等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你们还记得吗?”
引导学生回忆:2的倍数末位是0、2、4、6、8;5的倍数末位是0或5。
接着引入新“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个新的数——3的倍数,看看它有什么特别的规律。”
(二)探索发现(15分钟)
1. 活动一:列举3的倍数
-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10个3的倍数,如:3、6、9、12、15、18、21、24、27、30等。
-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共同点。
2. 活动二:分析数字之和
- 每个学生分别计算这些数的各位数字之和,如:12 → 1+2=3,15 → 1+5=6,18 → 1+8=9……
- 观察这些和是否都是3的倍数。
3. 小组讨论
- 分组讨论:这些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是否都为3的倍数?
- 汇报结果,总结规律。
(三)归纳总结(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 “一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 对比2和5的倍数特征,让学生体会不同数的倍数特征各有特点。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 判断练习:给出一些数字(如:27、34、45、68、93),让学生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并说明理由。
2. 填空练习: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数字,使该数是3的倍数。
- 例:4( )3 是3的倍数,括号中可以填哪些数字?
(五)拓展提升(5分钟)
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果一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是6,那它一定是3的倍数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理解“3的倍数”与“各位数字之和”的关系。
(六)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3的倍数的判断方法。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与3有关的数学现象。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
2. 自己找5个数,用“各位数字之和”的方法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并验证结果。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他们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既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训练,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