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长恨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掌握诗歌中主要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能够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风格及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诗人对爱情悲剧的深刻描写与深切同情,理解“长恨”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分析诗歌中的爱情主题、人物形象以及诗人的抒情方式。
- 难点:
理解诗歌中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握作者对李杨爱情悲剧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 讲授法
- 诵读法
- 讨论法
- 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恨歌》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影视片段引入课题:“你是否听说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诗出自哪首诗?它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出《长恨歌》。
2. 文本初读与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范读,强调情感起伏。
- 提问: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人物有哪些?
3. 内容分析与文本解读(20分钟)
- 情节梳理:
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主要情节,分为“长恨之因”、“长恨之始”、“长恨之终”三个部分。
- 人物形象分析:
- 李隆基:从风流帝王到失意君主,情感复杂。
- 杨玉环:美丽、忠贞、悲剧性人物。
- 白居易:以旁观者视角进行叙述,带有同情与批判。
- 语言与修辞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运用的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4. 艺术特色探讨(15分钟)
- 现实与浪漫结合:
诗歌既有历史事实的记载,又有神话传说的穿插,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 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渲染,营造出浓厚的悲剧氛围。
- 语言优美,节奏流畅:
诗句长短错落,韵律和谐,具有强烈的音乐美。
5. 拓展延伸与情感升华(10分钟)
- 小组讨论:
“你认为李杨的爱情是真爱还是奢望?为什么?”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 联系现实:
引导学生思考爱情与责任、命运与选择之间的关系,提升思想深度。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 教师总结:回顾本课重点内容,强调诗歌的情感价值与艺术成就。
-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长恨”的理解,不少于500字。
六、板书设计:
```
长恨歌 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
四、艺术特色
五、拓展延伸
六、作业布置
```
七、教学反思(课后)
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备注: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开展《长恨歌》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力求在文学鉴赏与情感教育方面实现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