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文 > 精选范文 >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教案

2025-06-30 19:41:04

问题描述: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教案,跪求好心人,拉我一把!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30 19:41:0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核舟记》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能够准确翻译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结构和主旨。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代工匠技艺的精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 培养学生对艺术品的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 理解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对核舟艺术的赞美之情。

- 难点:

- 文言文中的某些句子较为复杂,需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

- 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核舟的精妙绝伦。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如核舟模型图)。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字词注释。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张“核雕”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引导学生思考:在古代,人们如何利用微小的材料创造出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引出课题《核舟记》。

2. 作者介绍(5分钟)

- 魏学洢,字子敬,明末文学家,著有《茅檐集》。

- 本文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一件微雕艺术品——核舟,表现了作者对古代工艺的赞美。

3. 初读课文(10分钟)

-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4. 字词讲解(15分钟)

- 重点字词:

- 器皿(器物)

- 罔不因势象形(没有不根据木头原来的形状雕刻成各种形象)

- 诎右臂(弯曲右臂)

- 椎髻(椎形发髻)

- 神情与苏黄不属(神情与苏轼、黄鲁直不相似)

- 佛印绝类弥勒(佛印非常像弥勒佛)

- 句式解析:

- “尝贻余核舟一”(曾经赠送给我一只核舟)

-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大概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5. 翻译训练(20分钟)

- 分组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 小组汇报翻译结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6. 内容分析(15分钟)

- 结构梳理:

- 开头:介绍核舟的来历和制作背景。

- 中间:详细描述核舟上的各个细节(人物、船舱、船窗等)。

- 结尾:总结核舟的艺术价值,表达赞叹之情。

- 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核舟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表达了作者对传统艺术的敬佩之情。

7. 拓展延伸(10分钟)

- 提问:你认为核舟的创作体现了哪些艺术精神?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8.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核舟记》的原文与翻译,了解了作者对核舟艺术的赞美之情,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 布置作业:

- 完成课文翻译练习。

- 摘抄文中描写核舟细节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 查阅资料,了解“微雕”艺术的发展与现状。

五、板书设计

```

核舟记

一、作者:魏学洢(明末)

二、

1. 核舟来历

2. 核舟细节描写

3. 艺术价值与赞叹

三、重点词句:

- 罔不因势象形

- 诎右臂

- 椎髻

- 佛印绝类弥勒

四、主题:赞美古代工艺,弘扬传统文化

```

六、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填写)

本次教学围绕《核舟记》展开,通过朗读、翻译、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