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李凭箜篌引》,掌握其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学生学会鉴赏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蕴含的音乐美和艺术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音乐描写。
-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音乐表达的情感以及艺术构思的独特性。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包括箜篌演奏视频)
2. 学生提前预习诗歌内容
3. 课堂互动问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古典箜篌演奏视频,让学生感受乐器的魅力。教师提问:“同学们听到了什么?这种声音让你联想到哪些画面?”从而引入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李凭箜篌引》。
二、初读感知
1. 自由朗读: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诗歌内容。
2. 听录音范读:播放名家朗诵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3. 分组朗读:将全班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段进行集体朗读。
三、深入分析
1. 整体感知
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具体赏析
- 意象解析: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江娥啼竹”、“素女调弦”等),并探讨这些意象的作用。
- 修辞手法: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及其效果。
3. 音乐描写
结合诗句中的音乐描写,讨论箜篌声如何被赋予生命和情感。
四、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这首诗为何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李贺是如何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
五、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唐诗的艺术特点。
布置作业
1. 背诵《李凭箜篌引》全文。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以上是《李凭箜篌引》的教学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希望每位同学都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