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及其创作背景。
-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和句式结构。
- 分析“小圣”与“大圣”之间的矛盾冲突及各自的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 借助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 运用比较分析法研究两位主角在战斗中的表现差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
-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
二、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课文主要讲述了齐天大圣孙悟空被压五行山后,因缘际会遇见观音菩萨,并接受其点化的故事。文章语言生动幽默,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浓厚的神话色彩。通过对这一章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游记》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深层次的人物心理描写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降低难度,注重引导启发,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 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
- 正确把握文章主旨思想。
-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五、教学策略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一段关于《西游记》动画片片段,激发学生兴趣。
- 提问:“你们知道孙悟空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吗?”引入课题。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不认识的字词。
- 组织全班交流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答。
3. 细读品味(20分钟)
-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
-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梳理故事情节。
-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写,记录“小圣”与“大圣”的行为对比。
4. 深度解读(15分钟)
- 全班讨论:“小圣”真的能降服“大圣”吗?为什么?
- 教师总结归纳,强调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5. 巩固练习(10分钟)
- 完成课后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 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六、板书设计
小圣施威降大圣
- 背景介绍
- 故事情节
- 碰撞冲突
- 解决方案
- 人物形象
- 小圣
- 性格特点
- 行动方式
- 大圣
- 性格特点
- 行动方式
- 主旨思想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2. 查阅资料,撰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正义必胜”这一主题的看法。
3. 下节课分享你最喜欢的角色及其理由。
八、反思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每位同学都对《小圣施威降大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继续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发现更多的美好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