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品质》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课文,选自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小说集《品质》。这篇小说以19世纪末伦敦的鞋匠格斯拉兄弟为原型,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手工业者对职业的执着与坚守。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19世纪的社会背景和西方文化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及其用法;了解小说的基本结构特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互动性。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手艺人对工作的热爱与执着精神;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和社会责任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比手法所传达出来的深刻寓意;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此类现象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工匠精神的视频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并提出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品质?”引入课题《品质》。
(二)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 再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3. 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 小说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 文章开头提到“我”为什么会来到这家靴店?
- “我”两次光顾这家店铺分别有什么目的?
(三)深入研读
1.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语气;
2.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写任务(见附录),归纳出格斯拉兄弟的性格特点;
3. 讨论交流:你认为格斯拉先生为什么会被称作“最伟大的鞋匠”?他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品质?
(四)拓展延伸
结合当今社会现状,谈谈你对现代工匠精神的理解。鼓励学生列举身边实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全文
由教师带领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强调学习本文的重要性,并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略
七、教学反思
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学生对文中提及的时代背景感到陌生。建议今后可以增加更多直观的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等来弥补这一不足之处。另外,在课堂提问环节还可以设计得更加开放些,给每位同学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