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监测和水体质量评估领域,《GB 11901-1989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标准。该标准自1989年发布以来,在我国水质检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科学、准确地测量水体中的悬浮物含量提供了规范化的操作方法。
标准背景与意义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水体中悬浮物的存在不仅影响水体透明度,还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因此,准确测定水体中的悬浮物含量成为水质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标准主要内容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天然水、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等各类水体中悬浮物含量的测定。
2. 原理概述
利用重量法测定水样中悬浮物含量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过滤去除水样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将滤膜连同所截留的悬浮物一同烘干至恒重,从而计算出单位体积水样中悬浮物的质量浓度。
3. 实验步骤
- 取一定量的代表性水样;
- 使用已知质量的玻璃纤维滤膜过滤水样;
- 将滤膜放入烘箱内,在规定温度下干燥至恒重;
- 称量干燥后的滤膜及其上残留物的质量,计算悬浮物含量。
4. 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 确保采样容器清洁无污染;
- 过滤时避免滤膜破裂或堵塞;
- 干燥条件应符合标准要求,以保证数据准确性。
5. 结果表达
最终结果通常以mg/L的形式表示,即每升水中含有的悬浮物毫克数。
应用价值
《GB 11901-1989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作为一项经典的标准方法,其应用范围广泛。它不仅能够帮助科研人员了解不同区域水质状况,还能指导环保部门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此外,在工业生产中,该标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可用于评估污水处理效果,确保排放达标。
总之,《GB 11901-1989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是一项成熟且可靠的检测手段,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虽然出现了更多先进的分析技术,但这项传统方法依然以其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特点,在特定场合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